招聘季強勢來襲,接著前日的研究生專場,在中山大學南校區再上演本科生專場。記者發現有企業公然以學校區分起薪,被不少大學生吐槽歧視太嚴重(11月23日《新快報》)。
  將應屆生就讀的院校分為普通、重點、211工程、985工程以及清華北大電子科大等5個梯度,起薪由5000元逐級遞增1000元,給清華北大的本科生開出9000元月薪,研究生每一個級別相差2000元底薪,而博士生只接收211大學以上院校。招人單位展示的薪資標準委實讓人五味雜陳,這不是赤裸裸的就業歧視是啥?
  用人單位青睞重點高校特別是北大清華畢業生,個中原由大家不難理解,無非就是認為他們總體受到更良好的教育,素質預期要好一些。在擁有充分經營、用工自主權的現實生態下,這樣的選人取向儘管帶有歧視性倒也無可厚非。真正值得追問的是,到底是什麼因素主導了重院校級別輕學識能力的用人思維?
  正如廣東某同學所言,“廣外每年的錄取分數都比華師高,但華師是211,廣外卻是重點院校,這本身就不公平。”視應聘者出身高校確定薪水標準,既不公平也不合理,甚至可能與具有真才實學的優質人才擦肩而過,名牌大學也會有平庸學生,普通高校同樣能夠培養優等生,這是個不爭的事實。
  興利除弊,優化完善高等教育評估、激勵機制,淡化985、211及相關重點高校的標簽色彩,建立起動態進退的考核體系,徹底打破985、211高校一成不變的格局,不僅有利於發揮這一政策杠桿的正效應,促進高校之間你追我趕、優勝劣汰,而且有助於用人單位破除名校迷信,進而消除高校出身身份歧視。
  江蘇 範子軍/讀者
  (原標題:按校排薪就業歧視嚴重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75sotrk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